2025-10-08 21:58 浏览量:20440 来源:中国酒庄网
《宜宾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》(简称《宜宾》)一书由人民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,作者郭五林,宜宾人,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、教授。
该书是人民出版社“中国地方历史文化丛书”的宜宾卷,是“中国地方历史文化丛书”的第一部,开启了讲好中国地方历史文化故事的先河,提供了讲述中国地方历史文化故事的样板。
郭五林教授《宜宾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》(人民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)第八章《建筑历史文化:岁月失语唯石能言》第四节《锁江亭:范成大为重碧酒更名》,此节以“锁江亭”为时空纽带,通过范成大“更名春碧酒”的微观事件,勾连起黄庭坚、杜甫等历史名人的文化记忆,构建了宜宾“诗酒风流”的千年文脉图谱,体现了四重学术突破与现实启示:
一、诗酒文化的“层累”与“符号化”重构
本节突破传统酒史研究“就酒论酒”的局限,以范成大《七夕至叙州登锁江亭》诗为切入点,结合《酒小史》“王公权荔枝绿”“廖致平绿荔枝”的记载,还原了南宋叙州酒文化的盛况。作者通过“重碧酒”更名“春碧酒”的细节,揭示了酒名变更背后的文化逻辑——既是对黄庭坚“荔枝绿”诗意的承接,也是对“春生秋杀”自然哲学的呼应。锁江亭作为核心空间符号,其“铁索锁江”的军事意象与“诗酒风流”的文人意象形成张力,使这一建筑超越了单纯的地理坐标,升华为“诗酒文化”的实体化载体。
二、历史记忆的“时空对话”与“情感共鸣”
本节通过“范成大登亭—黄庭坚遗韵—杜甫东楼宴”的三重时空叠影,构建了宜宾“名人效应”的传承链条。作者特别强调范成大“用黄庭坚原韵作诗”的细节,展现了宋代文人“敬前贤、续文脉”的传统;通过“叙州长官设宴锁江亭”的场景,揭示了地方官员“以酒会友、以文留客”的待客之道;通过“星桥脉脉向三更”的诗意描写,将七夕节的民俗意象与文人的雅集情怀熔铸一体。这种“时空对话”策略,使历史不再是“过去式”,而是“进行式”——它既在黄庭坚的诗稿中延续,也在范成大的酒盏里重生,更在当代宜宾的酒文化中“重新呼吸”。
三、文化基因的“提取”与“活态传承”
本节深层价值在于从“春碧酒更名”事件中提炼出宜宾“诗酒交融”的文化基因,并探讨其当代转化路径。作者通过“重碧—春碧”的酒名变迁,揭示了宜宾酒文化“因诗而名、因名而兴”的传承逻辑;通过锁江亭“铁索锁江”与“诗酒锁情”的双重意象,展现了宜宾“刚柔并济”的城市性格;通过“吊黄楼”“东楼”等文化地标的并置,印证了“名人效应”对地方文化的反哺作用。这种基因提取,使本节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考证,成为一部“宜宾文化基因图谱”的微型样本,为其他地区“文化遗产活化”提供了“保护—利用—传承”的良性循环范本。
四、学术创新与潜在争议
需特别关注本节的“微观史”特征——作者通过范成大“七夕登亭”的个体事件,将南宋叙州的政治生态、文人活动、酒文化变迁勾连一体。这种“微观史”叙事,既具有学术深度,又充满人文温度。而“春碧酒未入《酒小史》”的细节,更引发对“酒名传承标准”的学术反思——是官方记载的遗漏,还是民间口传的偏差?这种争议恰是本节价值所在——它不仅呈现历史,更揭示了历史书写本身的建构性。
本节以“一亭一酒”写活了宜宾的“千年魂”。郭五林教授通过范成大的诗笔、黄庭坚的遗韵、锁江亭的铁索,将宜宾的诗酒文化打造为“时空对话”的学术标杆、“文化基因”的传承样本与“诗意栖居”的实践典范。其对“锁江亭”的当代转译,更可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方法论启示——真正的文化传承,不是“复制过去”,而是“激活记忆”,让历史在当代人的生活中“重新呼吸”,在诗酒风流中“永续生长”。(作者:任声)